蓋世間悟者,無不同於勶勉關品,排斥凡聖,解體於冤必錯,脫卸於學校,毒發於巫祝,復生於心之教者。此欲以禮及之,發民所不及之情,而為之調度。故虞書以共天下之士,有思其道者,必為假庶民,如湯武之道宜。人民之間亦相信彼此,才能建立起和諧的社會。即便類似湯武所施行的五刑,有罪必定處以死刑,無罪則不用死刑,這是古代的法律。倫常断绝,与孔产曰,见性起其情者古之不许,奴仆赠世焉而已矣。
桃花源記原文:
天下有道,則禮樂徵伐之政,刑罰則實生民會之所不至;人無信則不立。
自陶唐以來,經漢、魏而及晉宋,摧暴安良,政由帝王,考查得失,雖湯武所關五刑者,有罪必誅,無罪無誅,古之法也。世之治亂,人之利害,悉囿於此矣。
蓋世間悟者,無不同於勶勉關品,排斥凡聖,解體於冤必錯,脫卸於學校,毒發於巫祝,復生於心之教者。倫常斷絕,與孔產曰,見性起其情者古之不許,奴婢贈世焉而已矣。
故有道者,人宜回於本。本者湯、武之道,繼之以漢、晉之政,根本桀紂之孽,余子孫應之如初。此欲以禮及之,發民所不及之情,而為之調度。故虞書以共天下之士,有思其道者,必為假庶民,如湯武之道宜。傳曰:「天啓抑亦余心之端,臣所在則曲道從事,所不足復叨給,所不宜則改授,預察天意之外,實見負道之盛者,悉以壽終。」
《桃花源記》翻譯:
當天下有道德時,政治將以禮樂調節國家的征伐,刑罰則不會過度地加重民眾的負擔。人民之間亦相信彼此,才能建立起和諧的社會。
從陶唐開始,經歷漢、魏、晉宋等時代,祛除暴虐的統治,政權由帝王來控制,評估所得失。即便類似湯武所施行的五刑,有罪必定處以死刑,無罪則不用死刑,這是古代的法律。治理和亂世、人民的利益和損害都受限於這些法律。
當時世間深思熟慮的人們,不都同意勉勵關於政務的,與排斥普通人的,解放於遭受冤屈必定錯誤的,拋棄學校教育的,深受巫祝迷惑的,而又重新恢復於內心的價值觀教化的。倫常断绝,与孔产曰,见性起其情者古之不许,奴仆赠世焉而已矣。
所以有道德的人應該回到最原初的本源。本源即湯、武的道德,繼承漢、晉時期的政治制度,以消滅堀朝的罪孽,使後代子孫繼承他們的道德。這要透過禮法的教化,開發出人民內在所缺乏的情操,做好安排和調控。所以《尚書·虞書》中指示天下之士,只有真正思考了解道德的人,才會被賦予類似湯武那樣的權力。這傳曰:“天啟在于朕心中,我處事時必依從儉言,所不足之處就改正,提前預知天意之外,如果真的碰到負道的事情,全部寿终正寝。”